当高校的摄影棚、城市的街角成为人工智能的“喂养场”,当学生的每一次取景、每一次剪辑都在为千亿参数的大模型“投喂”数据,职业教育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革命。近日,长沙文创艺术职业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与长沙同辉共创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AI视觉大模型建设项目”。这一合作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校企联动,更是一次将技术前沿直接嵌入职业教育课堂的先锋实验。

打破“围墙”:从“学习技术”到“创造技术本身”。传统的职业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而本项目则试图重新定义“用”的内涵。在这里,学生不再是单纯学习拍摄、剪辑等单项技能的操作者,而是化身为构建AI视觉认知体系的“启蒙教师”。

项目核心在于,由学院教师带队,组织学生组成多个项目小组,深入校内外的多元场景,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结构化的图片和视频数据采集与标注工作。从校园建筑的几何线条,到湘江畔的人文光影,每一帧画面、每一个被精准标注的物体,都将成为训练AI视觉大模型的“食粮”。

这次项目的实施意味着学生从校园学习真正走向生产一线。新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张吕阐释道,“过去,学生是在一个技术成熟的环境里学习使用工具。而现在,他们参与的是从‘数据原料’到‘模型智能’的全过程。他们不仅要知道如何拍得美,更要思考AI需要‘看’到什么、如何‘理解’美。这是一种元认知层面的升维学习。”

项目的重难点,恰恰是其最大的价值点。难点一,在于保证数据采集的专业性与规范性。为此,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师”团队,共同制定严苛的数据标准。学生们在拍摄时,必须综合考虑光线、角度、遮挡、语义分割等以往只在高端商业项目中才会遇到的技术参数。

难点二,在于项目管理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这不是一次模拟作业,而是有明确交付标准和时间节点的商业项目。学生需要面对甲方的需求变更、项目进度的压力、团队协作的摩擦,提前品尝到职场中的“酸甜苦辣”。一位参与项目的学生坦言,“这和平时交作业完全不同,我们有了一种为产品负责的‘主人翁’意识。”
长沙文创艺术职业学院与长沙同辉共创的这次携手,是一次大胆的“破墙”行动。它拆除了学校与社会的墙、学习与生产的墙、当下与未来的墙。当学生的镜头对准现实世界,他们采集的不仅是图像数据,更是自己通往未来的职业通行证。在这条用数据铺就的新赛道上,职业教育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与时代同频共振。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将行业认证标准融入日常教学,进一步深化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质量。